回南天潮濕|濕疹皮癬發作高峰期 中醫推介2款湯水袪風止痕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4/03/27 16:37

最後更新: 2024/03/28 17:19

分享:

分享:

潮濕天氣有機會加劇濕疹、皮癬等問題。

最近天氣相當潮濕,相對濕度更一度高達100%,悶熱黏笠的感覺實在令人渾身不自在。這股濕氣更有機會侵襲皮膚,加劇過敏、發炎、痕癢等徵狀,濕疹、皮癬更是高風險病症之一!面對濕邪,該如何應對?立即向中醫請教調理養膚方法。

最新影片:

中醫認為人體與外在環境有密切關係,註冊中醫師陳駒解釋,若診斷出病人的濕疹或皮癬因濕邪而起,潮濕天氣便容易加劇其紅腫、痕癢、出水等皮膚徵狀,更有機會反覆發作,嚴重影響生心理質素。

濕疹、皮癬痕癢難耐,抓損皮膚除了影響外觀,更有機會併發感染。(iStock圖片)

濕重濕熱徵狀大不同

濕疹屬過敏性炎症,多數對稱發作,易引起皮膚紅腫、劇烈痕癢甚至出水,而且容易反覆發作,並演變成慢性皮膚病。皮癬則大多單邊發病,發病位置多樣化,連指甲都有機會感染。而且因癬具傳染性,或感染同住家人,故需特別小心。

除了皮膚問題,如患者體質屬濕重或濕熱,更會連帶出現其他身體徵狀。陳醫師指,濕重者易感疲累,大便黏滯不成形,感覺總排不清,下肢也有機會容易水腫,女士帶下量會變多。若屬濕熱,除了上述徵狀,更會出現口乾、多汗、畏熱、小便偏黃,身體時而發熱發燙等問題。

註冊中醫師陳駒指濕重者易累、大便較黏滯不成形。濕熱者則多汗畏熱,小便偏黃。

中藥外敷或沖洗患處

若因上述情況而求醫,有需要時中醫亦會為病人針灸。醫師會於局部皮損的周遭範圍施針,疏通濕熱鬱結而致的皮膚紅腫發熱、出水或痕癢問題,盡快修復皮膚。穴位如足三里、豐隆有助身體袪濕,風池、曲池穴等則可驅風止癢。

內服中藥、針灸以外,中醫亦會視乎患者體質,透過外用藥治療其皮膚徵狀。若因潮濕天氣誘發的濕熱、濕重型皮膚徵狀,一般會以袪濕及清熱解毒為目標,盡快紓緩紅腫痕癢帶來的不適。陳醫師分享常用中藥材包括黃連、黃芩、黃柏有清熱之效;地膚子、防風、荊芥有助止癢驅風;蛇床子、萆薢等則可幫助袪濕。煎煮藥物後外敷或沖洗患處,視乎病情,一般一日敷2至5次均可。

部分人因皮膚炎症而無法做運動,因體溫升高、出汗或加劇痕癢不適,大大影響社交和生活。(iStock圖片)

辨清體質戒口

濕重、濕熱體質的病人需注意飲食,如少吃生冷或未經煮熟的食物,另外甜食,辛辣、煎炸或油膩食品,奶製品、難消化的食物亦應避免,而酒類因屬滋膩食品,同樣少飲為妙。相反,陳醫師建議病人平日可多吃健脾袪濕的食物,如陳皮、淮山、雲苓可改善濕重帶來的徵狀,另苦瓜、冬瓜、青瓜則有助清熱。

除了飲食,陳醫師提醒病人注意作息,避免捱夜。因捱夜會增加肝火、損耗氣血,容易產生內風,加重皮膚紅腫、痕癢、出水等問題。

苦瓜、冬瓜有助清熱。(iStock圖片)

兩款食療推介

陳醫師推介以下兩款湯水,幫助患者調理身體,紓緩皮膚徵狀。

1/袪濕止癢湯

  • 材料:蟬蛻、荊芥各10克;赤小豆、白扁豆、白朮各15克;茯苓、淮山各20克,水1.5至2公升。
  • 做法:沖洗材料後浸泡30分鐘,連水倒入煲並以大火煲滾,再轉中細火煲一小時。
  • 功效:赤小豆、茯苓、淮山健脾袪濕,白朮、白扁豆健脾補氣,加強袪濕效果,而蟬蛻、荊芥則可風止痕癢。

2/清熱袪濕茶

  • 材料:連翹10克,金銀花、菊花、棉茵陳、生薏米、熟薏米各15克,水2至2.5公升。
  • 做法:沖洗材料後浸泡30分鐘,連水倒入煲以大火煲滾,再轉中細火煲一小時。
  • 功效:薏米、棉茵陳清熱袪濕,金銀花、菊花及連翹則可清熱解毒。

最新影片推介

記者:吳霆俊